(4-10月)8:30-17:30
(11月-次年3月)8:00-17:00
成人票:68元
优待票:32元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4A景区。周边的梯田达8万亩以上,核心景区有2万多亩。2013年5月成为中国首批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山间山泉水在源源不断流入梯田,这就是紫鹊界随处可见的渗泉流水,独特的水利资源。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的形成就是:紫鹊界森林茂盛,植被丰厚,山体为花岗岩,恰似池塘不透水底板,其地表为沙士壤,吸水性能极好。形成了优良的蓄水和分水系统,据测定:降雨量在50-60mm全部可被土壤所吸收,无坡面漫流。因为每立方土壤可吸收0.2-0.4吨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以众多的渗泉流水为灌溉源头,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流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当地谚语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早,此地有收。"

南方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巧妙融合成就了紫鹊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稻作文化遗存,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梅山山歌独具韵味,妇孺皆知;梅山饮食、梅山武术等风格独特;紫鹊民居古色古香、颇有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原始神秘、别有风情。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婉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
紫鹊界一带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山歌、民歌、情歌广泛流于民间,龙狮舞、草龙舞风格独特,苗、瑶风俗依然如故。饮食文化亦脍炙人口:绿茶、腊肉、豆腐丸子、冻鱼、糍粑、甜酒、磨芋、笋干、蕨菜、苡米、天麻等久负盛名,可谓是“民风淳古,物阜蕃昌”,而这些又为这里的旅游开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

紫鹊界的背面,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等人文景观。

梯田利用该地区地形地质土壤特征,因地制宜,镶于山坡,引灌渗泉流水。山坡上众多的渗水为灌溉源头,每处小水源有一个小灌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土壤孔隙、岩石裂隙、微型水沟和田块组成,输水流畅。漫山遍坡的梯田由无数的灌溉群块组成。每丘梯田的长度、宽度,每梯级的高差都因势而宜,田块宽一般为1-3m,高程差一般为1-1.5m,利于稳定和保水;每组灌溉系统的大小以渗泉水量多少和地形坡势而定,使其水源充足,而雨多又无急流,细做田埂,精心管理,确保梯田水土不流失。此外,低矮山岗顶上梯田的灌溉,则用竹管或塑管埋于土壤中,从高处引水,形成地下小倒空气管;还有就是利用山涧溪水的高差,在高处将溪水拦入倚山开挖的沟渠,逐级灌溉梯田。其梯田设置及灌溉系统非常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