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作为一个城市最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变迁。
溯源宽窄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由的房产买卖使得宽窄巷子的居民更加多元化。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风雨雨,当年修建的42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这三条巷子苦苦相依。
成都生活
2500年来,成都的名字一直没有改变过,这在我国所有的古老的大城市中是唯一的一例。就连过去长期作为护城河的府河和南河的走向,也仍然清清楚楚地保持了千百年来极有特色的形状。辉煌的古蜀国文明、神奇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以及近年发现的比三星堆还要早的宝墩文化,都无一不在诉说着成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赫地位。
如果展开一张成都中心城区图,在府河和南河的怀抱中偏西的位置,会看到一片形似蜈蚣的街区。这片区域东起东城根街,西至同仁路,北到西大街,南临金河路、少城路。“蜈蚣”的头朝下,就是现在的金河宾馆附近;“蜈蚣”的几十只“脚”沿着长顺街两侧朝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伸展开去。这片纹理独特的地方,就是形成于清初时期的满城,又叫少城。当时少城是八旗官兵和家眷居住的地方。清人的《竹枝词》曾经这样写道:“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种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看荷花。”少城生活的幽静舒适跃然眼前。
如果把《竹枝词》的头两个字“满洲”换成“锦官”,意指如今整个成都,那股散淡的味道倒也贴切。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当然也有她快节奏的一面,然而这里的人们深谙“快城市、慢生活”的精髓,常以休闲之名,享受生活之实。
宽窄巷子包含的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位于原来少城的西南角,当初它们并不是重要的几条胡同,然而正是它们长期的平民性,使它们在历史的巨轮下得以幸存。经过改造和修复,于2008年正式开街的宽窄巷子,现已成为老成都的一个缩影,在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中呈现着成都生活原汁原味的风貌。
来到宽窄巷子,选一个安静的院落或一把临街的藤椅,坐下来晒晒太阳发发呆,喝一杯茶,听一段戏,掏掏耳朵,聊聊往事,享受安逸,享受踏实,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成都味道的休闲日子了。
对游客的友情提示是:小心你可能会心里长草,脚下生根。留下来?未尝不可。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宽窄巷子就是她的客厅,大门永远敞开,随时欢迎你来融入最成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