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
皇都侗文化村距县城10公里,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等4个纯侗族村寨组成。1995年开始对外经营,是集侗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是通道的“美人窝”。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是湖南省首批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拦门酒、合拢宴妙趣横生,普修桥、鼓楼工艺精湛,被列为中国八个经典村落景观之一。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安康有序,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被无数文人墨客称为和谐美丽的世外桃源。
皇都侗寨由头寨、盘寨、尾寨、新寨共同组成。前三个寨子连为一体,新寨则是处于一个半岛上,由风雨桥(普修桥)和公路相通,与另三个寨子隔河相望。
1、民族建筑:侗族的民族建筑非常富有特色,一般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类:居住建筑大部分为三层杉木结构的吊脚楼,公共建筑包括寨门、戏台、鼓楼、风雨桥、凉亭等。皇都侗寨具有特色的建筑具体如下:
(1)寨门:
皇都侗寨现有三座寨门,分别为皇都侗寨寨门、盘寨寨门、新寨寨门。皇都侗寨寨门位于普修桥以北坪坦公路上,盘寨、新寨寨门位于各寨入口处。各寨门除了景观的功能外,还是侗族村寨“边界”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2)鼓楼:
皇都侗寨现有两座鼓楼,分别为头寨鼓楼和尾寨鼓楼,位于现戏台两侧。鼓楼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飞檐重阁,层叠而上。侗族鼓楼作为一种公共性建筑,具有多种功能。如集体议定村规公约,排解纠纷,奖罚活动,节日活动和各种喜事活动等。此外,这里还是侗族人民茶余饭后开展休闲娱乐活动,进行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场所,所以鼓楼是侗族人民进行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3)普修桥:
皇都侗寨的普修桥坐落于坪坦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毁于洪水,清嘉庆八年(1812)重修,1984年复修,2007年3月寨民对桥体进行维修。桥全长57.7米,宽4.2米,等分成21廊间,桥廊两侧设置通长直棂窗,四柱三间排架,桥身为重檐长廊,分设三座桥亭,桥两端各设一桥门,桥门为重檐歇山顶。两边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式,中间桥亭有七重密檐,下三层为方形平面,上四层为八角攒尖葫芦顶。1988年,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法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主要功能为新寨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和村民休闲娱乐场所。
(4)重阳楼:
重阳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此楼高6米,北京搬家公司,占地30平方米,共两层,底层呈正方形,顶部为二重檐,四角歇山式,造型为厅堂式,是侗族群众为老年人修建的休息、聊天、娱乐的场所,体现了侗族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5)凉亭:
皇都侗寨仅有一个凉亭,与盘寨寨门相连,为一层木结构坡屋顶,中间设有火塘,是盘寨村民日常生活中休息、聊天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