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南岸边。蛇山又名黄鹄(hú)山,绵亘蜿蜒,形如伏蛇,头临大江,尾插闹市。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武汉长江大桥的南岸和汉阳龟山的北岸为一桥飞架的南北交点。蛇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宽约25—30米,山上古迹甚多,名胜也不少,均呈斜陡长狭形,形势十分险恶。 在长约2公里的山上,历代建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的楼阁亭台有20多处,历代名人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维、陆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临游赏,吟诗作赋,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桦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
三国时期,蛇山称江夏山,又名紫竹岭。北魏时称黄鹤山,宋朝称石城山,元朝时称长寿山,明朝时被誉为金华山和灵山。其间,以蛇山为山名,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缭绕为伏蛇……”故后世称蛇山者为多;至清乾隆《江夏县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正式标名为蛇山。
蛇山名胜古迹甚多,现存除黄鹤楼外,尚有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姥阁、留云阁、西夹阁、仙枣亭、石照亭、压云庄、一览亭等二十多处。飞檐崇脊,危耸半空;金碧辉煌,且大都与道教及神话传说有关。蛇山尾部的长春观,建于元代,是此山的道教中心,其他另有胜象宝塔、抱冰堂、涌月台、岳飞亭、黄兴铜像及历代名士的许多重要碑刻题记等。
亿万年前,武汉地区虽多次海陆交替,惟蛇山未受任何影响,它起伏自若,呈狭长形,屹立于武昌城中,山中各朝代据考证均有其遗迹,可惜至今多数已不复存在了。1924年为纪念武昌起义,将原有蛇山公园改建为首义公园,此为武汉三镇最早的公园(比中山公园早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