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人
巩县石窟巩县石窟 位于巩义市东北9公里大力山下。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间(500—503),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坐北向南,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225个、碑刻题记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多呈方形,窟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凿龛造像,龛内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浮雕平棋,以第5窟藻井浮雕最为精美。
巩县石窟分为五窟,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呈方形,有中心柱(窟内方顶与云冈、龙门石窟之穹窿顶迥然不同),柱四面凿龛设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凿平棋,雕莲花、飞天等浮雕。佛像脸形方圆,衣纹疏朗,表情宁静,与云冈石窟等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相之造像不同。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与佛传故事,壁雕神王、怪兽及伎乐人。其中,帝后礼佛图共十八幅,现存十五幅,人物众多,场面热闹,颇能反映皇室之宗教活动。 自豫西三门峡市起,东到伊洛河口,黄河南岸有一堵天然屏障,蜿蜒绵延,这就是有名的邙山。邙山既没有层峦叠嶂,也没有林泉妙景,它是一道缺石少水、草木稀疏的黄土岭。然而奇怪的是,这条睡蟒式的土岭,到巩县老城北五华里处,却孤峰突起,犹如一个力大无比的力士顶天立地,屹立在那里,人们称之为大力山。它背依黄河,面向伊洛,峰回路转,流泉潺潺,茂林修竹,郁郁嵚嵚。它一反邙山缺石的常态,在大力山脚下露出一层巨大的灰黄色像刀削似的岩石,形成一个一个的悬崖峭壁。巩县石窟就雕造在这个天然的石壁上。窟前有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初名‘希玄寺’,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始‘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唐初名‘净土寺’,清改‘石窟寺’。东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游览胜地。
巩县石窟寺内,现有石窟五所,千佛龛一个,小型佛龛二五五个,摩崖大像三尊,共雕刻大小石像七七四三个,碑刻题记二百余块。巩县石窟虽不如云冈和龙门石窟那样雄伟庞大、气势磅礴,但它以小巧玲珑、维妙维肖见长。
第一窟
第一窟是一个高、阔均为六米的正方形洞窟。石窟正中有顶天立地的中心方柱。方柱四面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面两侧雕一对蹲伏披毛的狮子。佛像的背光刻有象征光明的火焰纹,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方柱基座四周,雕有力士,形像各异。力士下面雕千奇百怪的神王,面孔狰狞,给人以恐怖之感。方柱上端各面皆为由化生、莲花和垂鳞纹、彩铃、飘带组成的垂幔,刻工精细,美观而庄重。石窟的四壁之上部,刻千佛龛,龛内千佛所著衣服,富于变化。东、西、北三壁千佛龛下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龛两侧有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南壁即洞门内壁两侧,千佛龛下为三层浮雕‘帝后礼佛图’。礼佛图生动而逼真地记录了北魏统治者宗教活动的情景。左侧三幅以皇帝为主,右侧三幅以皇后为主。每幅上都有众多侍从,有的为帝后执扇撑伞,有的捧持香炉和供品。行列前有身穿袈裟的和尚为前导,后面紧跟着仪态雍贵的帝后及为他们挈提拖裙的宫女。浩浩荡荡的仪仗队簇拥着帝后进香礼佛。像这样的帝后礼佛图,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保存这么完好并不多见。浮雕构图协调,刀法圆熟,造型逼真,显示出北魏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四壁的下部,也有浮雕。东、西、南三壁壁脚为伎乐人,北壁壁脚为怪兽。窟门外两侧的石壁上雕两个威武的力士像,身高三米多,挺胸鼓目,形像森严。左侧力士的上方雕有两排罗汉,神态虔诚,像貌各异,与旁边的一尊菩萨相呼应。
第二窟
第二窟是一个尚未完工的石窟,可能是因石质太坏,在中心方柱雕出虫,发现顶部崩裂而停工。窟内今存小龛,为后代继开。刻工精细的为东壁三个佛龛,视其风格为北魏时所造。中心方柱南面上、下凿三个佛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别立于莲花或莲蓬之上。龛楣刻七尊佛像,两侧刻飞天,龛外两侧雕有比龛门还高的两尊菩萨。佛龛题记为唐·龙朔三年(663)造。西壁四龛,题记为唐·乾封二年(667)造。
第三窟与第四窟
第三窟、第四窟的体制布局同第一窟大体相似,面积略小。窟内中心方柱的四面为佛龛,基座四周雕神王。窟内东、西、北三壁刻满佛龛。南壁是礼佛图。四壁下部,东、西、南三面雕伎乐人,北壁下浮雕怪兽。窟顶是界格式的平棋,每个格内刻有飞天、化生、莲花,为平面浮雕,装饰图案性较强。第四窟的中心方柱正面凿有上下两个佛龛,上龛内的主佛,唐代曾给予装塑(即在石像上加泥施彩),这与一、三窟不同。第四窟南壁的帝后礼佛图,不像一、三窟那样皆为三层,而是右侧四层,左侧两层。左侧礼佛图下有一幅壁画,这是中原地区石窟中所罕见的。
第五窟
第五窟最小,方三点二米,高三米,内无中心柱。窟顶为方形藻井,藻井中心是一个盛开的莲花,周围环绕六个凌空飞翔的飞天,四角有四个图案化的化生佛,并间有忍冬纹,构图完美,富丽华贵。窟门内壁上方雕刻佛像五尊,两侧各雕一尊立佛,肃穆地站在莲花座上。其余三壁均造一个大佛龛。窟门外壁两侧刻有金刚。尖拱形门楣 上刻有忍冬纹图案。两侧还有许多北魏、东魏及唐代的造像佛龛和题记。两侧雕有一座九级佛塔,下三级为楼阁式建筑形式,每一级都有佛像,如此佛塔实属罕见。
附属石龛
石窟外面除摩崖大像外,有些唐代小龛雕凿亦非常精致。如第4窟外壁唐龙朔二年的119号龛,系在加工平整的长方形壁面上开凿的。佛坐莲花座,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及二力士皆立于莲蓬、莲叶及莲花上,以莲梗将各像连结起来。龛楣以12个莲上伎乐天组成。龛下部刻一排栏杆及双手托栏杆的力神。龛底为6个怪兽。再下面为一排跪坐的供养人。在大约高75厘米,宽90厘米的平面上,形象丰富、生动有变化,是巩县石窟小龛中的突出作品。巩县石窟规模虽然不大,但它的总体设计和工匠的高超技艺,说明它应是帝室营建的,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雕刻史的重要实物。
巩县石窟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北5公里的河洛镇大力山下,背山面水,风景秀丽。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享誉海内外的游览胜地。巩义新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与石窟寺的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主要经营有巩义特色礼品,收藏品,纪念品,名贵玉器,金石等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