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 > 黔东南 > 雷山县 > 西江千户苗寨

08:00-16:00

100元

http://xjqhmz.com/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西江村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现有1300多户,6000余人居住在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誉为“千户苗寨”。“西江”是当地苗语“Dlib Jangl”的音译,Dlib是苗族古代氏族名称,Jangl是弯、湾(河水弯曲的地方)的意思,Dlib Jangl意为居住在河湾的西氏族。清代汉文献写做“鸡讲”,民国时改为“西江”。西江行政村由羊排、也东、东引、也通、平寨、南贵、也薅、欧嘎8个自然村组成,其中羊排、也东、东引、也通、平寨、南贵是现西江社区(景区)的核心地区。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西江苗族认为本民族的始祖是5000年前与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他们是蚩尤的后裔。蚩尤部落战败之后向南迁徙,其中一部分到达了西江。清代乾隆时,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新疆六厅》记述“生苗盖均有虞氏时三苗之裔云”, “有虞”是舜帝部落的名称,说明乾隆时就有“生苗”源于上古时中原部落的观点。

西江千户苗寨

关于苗族最早定居西江的时间,当地有两种说法:

一是西汉迁来说。西江博物馆中收录的乾隆时期苗族人顾永生《苗族传记》记述,西江苗族父子连名的谱系有285代,其中第69代祖先引虎、莫虎、条虎三兄弟迁徙至西江定居,按15年一代推算,苗族定居西江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时期,到乾隆年时,已经有1900多年。

《美丽西江》大型歌舞晚会

二是明初迁来说。西江苗族学者杨夫林《西江溯源》中收录了《耶(寅、卯)公西迁路线图》、《耶公西迁繁衍示意图》、《也桶李公“西引(寅)”家谱繁衍示意图》三份族谱,族谱中标注,最早迁入西江定居的苗族是明朝洪武年间。西江人普遍认为,羊排村的蒋、唐、杨、侯姓氏的苗族最早前来西江定居,后来是平寨的侯、陆、李姓,再后则是东引的杨姓、宋姓,欧嘎的梁姓,也薅的毛、李两姓等。按此说,苗族定居西江的时间已有600多年。

从汉文献记载的苗族历史地理分布以及《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唐宋以后进入黔东南地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苗族先民唐宋以后建寨的传说比较合理。清初,西江苗族被称为生苗,清廷未在该地区设置基层组织进行管理,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二》称:“苗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束者为生苗”。西江事务由“方老”、“寨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民间领袖管理, “方老”是西江各自然村寨公推的地方领袖, “寨老”是西江各苗寨的首领,“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选举产生后是可世袭的,其他自然领袖也是群众选举出来的,但不可世袭。

《美丽西江》白天舞蹈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成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苗族崇尚黑色,有sux ngangl dot had ghangb,sux nangl dot jid dlaib(会吃得一口香甜的,会穿得一身乌黑的)之说,因此历史上,依据衣服的颜色,西江苗族被外界称为黑苗。因无土司管辖,又被成为“生苗”。清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生苗地区,设八寨、丹江、清江、古州、都江、台拱等“新疆六厅”,这几个厅后演变为今丹寨、雷山、剑河、榕江、三都、台江六县,西江属于丹江厅管辖。为了巩固在苗疆地区的统治,雍正八年至九年,清廷修筑了嘛哈州城、独山州城、清平县城、荔波县城、八寨城、丹江城、鸡讲城、小丹江城、上江城等九座城池。其中鸡讲城就在西江地区,丹江厅右军守备署设在鸡讲城。城池的修建一方面是军事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人口稠密,需要进行行政设治管理。由此可知,雍正时西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较大规模。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在西江设鸡讲司,土司职衔为土千总,负责管理西江地区苗族事务,西江正式纳入国家行政系列管理。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保留。民国五年(1916年),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当地乡绅提议,经“寨老”和“鼓藏头”讨论决定,更名为“西江”。“西江”这一名称更接近于苗语“Dlib Jangl”语音,也映照了穿寨而过的白水河,“西江”之名由此而来。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

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的当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都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的相关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言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
更多景点
叶剑英纪念园于2005年5月5日在原有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扩建与充实,现已扩展为四大功能区:人文景区、纪念景区、生态林区、旅游休闲服务区,并增建公园、广场、湖池、桥廊等新景物。新纪念馆依山而建,高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位于南澳县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是迄今我国建成的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该塔设计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
边城茶峒旅游景区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俗称“一脚踏三省”。景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绣、织棉艺术);20
古雷州府所在地,自古享有“岭南古郡,海北奇观”的美称,独特的雷州文化,迷人的半岛风光,构成雷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旅游风景线。古城内岭南名祠雷祖祠、“南天一柱”的三元塔、十贤祠、建于唐代的天宁寺及集古建筑与园林于一体的栖湖
吴桥杂技大世界吴桥是举世闻名的杂技之乡,“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悠久的杂技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奇特的杂技民俗,构成了吴桥杂技民俗旅游的宝贵资源。她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
民国19年(1930年)5月1至2 日,中共东江特委在此召开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有184名,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1989年
吊脚楼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是湘西、鄂西土家族地区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
清晖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明朝万历丁未(1607)状元黄士俊(1570-1661年)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建筑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年
金沙湾生态旅游区距乌海市政府所在地海勃湾区北14公里,西濒黄河东枕桌子山脉,北拥草原浩特,南接乌海市区。此处沙丘连绵,植被珍稀,酷似海湾大漠之地,因其沙色金黄而被人们称为“金沙湾”。景区占地面积2000公顷。旅游区不
芙蓉镇原名“王村”,距离永顺县城约50公里。古镇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取景而出名,此后改名为“芙蓉镇”。芙蓉镇瀑布芙蓉镇的售票处、入口、出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都位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