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至周日:9:3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特殊情况将在官网通知)。
免费
(以下文字来自何香凝美术馆官网)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为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何香凝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体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建筑风格极简朴素,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体现着现代感,更体现着何香凝先生一生的品格。美术馆建筑共三层,设有主展厅、副展厅、咨询厅、贵宾厅、多功能报告厅、藏品库、画室、美术培训中心、裱画间以及咖啡厅、书店等配套设施。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并以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的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注重交流、介绍和推广中外当代艺术。
建馆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作为何香凝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的公共艺术机构,创立了以“何香凝艺术陈列”、“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为核心的学术品牌。并于2005年成立了以整合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OCT当代艺术中心”。
为推动何香凝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何香凝美术馆以积极而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已在中国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当代性、学术性和知识型美术馆的形象,并逐渐将其影响力辐射至国际。
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9.1),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 ,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何香凝 图3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何香凝 图2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从“四一二”事变到建国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何香凝 图4。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国家邮政局1998年6月27日发行《何香凝国画作品》特种邮票1套3枚





